以下一些心得,僅代表個人看法:
釋迦牟尼佛在《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》中,為十方世界所有菩薩講法,教導菩薩要遠離以下九法(統稱一法):
1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愚癡。
讀到這句,就令我想到孔子說的「以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」。
政府讓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民去作戰,等於叫他們去送死,這不是愚蠢嗎?所以一個國家,還是要有一定的軍力,否則如果沒有軍人保護台灣,那台灣不就早被別的國家佔領了?
又,我們看一下這句:「好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。」 。
做個仁人君子是好事,但若沒有足夠的智慧分辨,容易變成濫好人,什麼人有事找你,你都說好,因為你仁慈嘛,不忍對方受苦,結果呢?自己累個半死,這就算了,你自找的,重點是,很多事你幫了,反而是害了他,這不就是愚癡嗎?
例如,他說我好痛苦,我想吸毒,快借錢給我買毒品,然而你「好仁」嘛,捨不得他痛苦,就給他買毒品,這就是害他,不是幫他。所以,好仁,也要有足夠的智慧才行。
2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愛著。
佛跟菩薩說,不應愛戀執著。
狹義上看,是對感情上的愛著,不過廣義來說,也能針對人事物做解釋。
孔子說:「士而懷居,不足以為士矣。」
讀書人如果只貪求生活安逸、執著安穩,不去社會打天下,更不去為國家做事,為人民服務,那書讀再多,是大才小用,更是浪費社會資源,可惜了。
孔子又說: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」曾子曰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
不在那個位子,就不要去貪戀那個職位的事,也不要去想超出自己職位的事。先把自己職位該辦的事做好再說。時間久了,人家看到你的能力,自然會提拔你。否則,管太多有時容易「越權」,甚至容易引起主管的不滿:到底我主管,還你主管?
況且,得隴朢蜀,手邊的事很容易辦不好,因為心不在焉。
3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瞋怒。
所謂「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一生氣,什麼不理智的言語、行為都出來了,容易犯下後悔莫及的事,所以「生氣」,是修道人最應遠離的事之一。
這令我想到,孔子說: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
人家不了解我、不理解我的用心良苦,我不跟他計較,也不生氣,不也是個有修養的君子嗎?
例如,有時候開車,因為路不熟,所以靠邊開慢點,但後面的車卻狂叭,有時會忍不住想生氣,因為我已經靠右邊開了,你可以選擇內車道超車啊,是在叭三小。。。王子(經典好書必看)。
但你偏偏就要開這一道,好,算了,我息怒轉念,也許「你得了不能變換車道」的病。好,沒關係我移開讓你先過吧。
(開車最能看出一個男人的品性與脾氣,所以,各位單身女生,要好好注意這點)
《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》中的這句,又令我想到孔子這句「躬自厚而薄責於人,則遠怨矣。」
人與人相處中,多責備自己,少責備別人,可避免別人怨恨、生氣。多看別人優點,少看對方缺點,也能減少自己的慎怒。
你看,孔子這句話簡直跟佛法不分上下,一句話就點出人跟人之間要如何和平共處。
4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惛眠。
惛眠,是指「惛沉」及「睡眠」。這是修行大忌,因為睡太多,愈睡愈累,頭腦昏沉,就不清楚,自然影響智慧萌發。又現代人電視、手機、3C產品、遊戲、新聞,到處都隱藏腥羶色訊息,更不用說色情、A片在網路多氾濫,這些都是令人愈看愈惛沉胡塗,所以讀經人少看為妙。
就算要看新聞,也建議看中央社的新聞,都經過篩選,比較優質,少亂七八遭的東西。
言歸正傳,剛說睡眠太多,不利精進修行。
所以孔子這句來了:
宰予晝寢。子曰:「朽木不可雕也,糞土之牆不可杇也,於予與何誅。」
宰予在白天睡覺,結果被孔子說,他像朽木一樣不能雕琢、糞牆一樣無法粉刷。
也許他只是讀書讀累了,打算小睡幾分鐘再起來,但不巧被孔子看到,所以被說了一頓。
不過南懷瑾大師有不同看法,他認為孔子明白宰予身體不好,身體素質,就像朽木般脆弱,所以不能太過強求。
無論如何,這句也給我啟發,睡眠固然重要,但也不能睡懶覺,該幾點起床,就打起精神做事,完成今日設定好的目標,否則,一次縱容,就會有兩次、三次,自然永遠達不到目標了。
5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懈怠。
修行,最忌懈怠,因為懈怠一分,就離失敗近一分。
所以,孩子,當你懈怠的時候,請想像你父母期待的眼神;如果是讀經老師偷懶,那請想像王財貴老師在你背後露出燦爛的笑容。
如果再沒有感覺呢?那準備在夢中被孔子打屁股吧!哈哈!
子曰:「學如不及,猶恐失之。」
這句很好懂,學習時常感到不足夠,因為不進步,就退步。這表示學習要時常精進。這跟修行、學佛、念經一樣,要有魄力,每天要有定課,更不能懈怠偷懶。
還有這句「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,可謂好學也已矣。」
以及孔子對顏回說的:「惜乎!吾見其進也,未見其止也。」
我們發現,孔子強調了很多次好學,我自己體會,因為「懈怠」實是人類一大通病。所以,成功的人,永遠只是少數。
6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我取。
我取這裡的意是,我見、我慢,也可解釋為執著「有我」的意思。
佛在《金剛經》說,眾生要離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因為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
可見,我執,其實是修行的一大障礙,更是日常生活中,與人相處的癥結點。
怎麼說?
我執,簡單來說就是自私自利,凡事只想到自己,沒有想到別人。
例如,要出門玩了,大家都準備好,偏偏你說,你一定要剔好牙、刷完牙才能出門,就是要讓大家等你。這就是自私自利、自我本位考量。
比較好的做法是什麼?
如果你動作比較慢,那前一晚就早點睡,隔天早點起床,都先準備好,自然就不用讓人家等了,站在別人立場考量,利益他人,這不是很好嗎?
又,要出門玩了,你才在準備東西,發現這個找不到,那個找不到,硬是拖到別人時間,這就是自私。那你為何不前晚就把東西都先準備好呢?
我們凡夫還在修行,還沒達到「無我」的崇高境界,但至少努力把自己放下,多想他人一分,少想自己一分,努力朝這個目標慢慢邁進。
所以,佛陀這句「我取」,自然令我想到孔子說的,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7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疑惑。
學佛修行中,一定會有疑惑,這很正常。對治方法,還是多讀經、解經、行經,並多聽法師講經。
多讀經,是為明白事理,但經文有時意義深遠,所以要多看法師講經,以便更加了解,了解經文後,就要試著去落實在生活中。
然而讀經時,不要去想意思,讀經就專心讀,這是培養戒定慧。那何時想意思呢?是解經時,再一句句去推敲。
例如,假設你皈依的法師是淨空法師,那你就多聽他講經,像劉素雲老師一樣,十年來什麼都不看,天天只看淨空法師的《無量壽經》講經DVD,不知看了多少遍,看了整整十年,看到生智慧了,現在都已出來講經了!
(這種堅強毅力值得大家學習)
所以,佛陀這句經文,又令我想到孔子這句:
子張問崇德、辨惑。子曰:「主忠信,徙義,崇德也。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」
特別是後面這句,愛一個人時,希望他生,等到吵架時、意見相佐時,又開始恨他,甚至巴不得他死。一下要他生,一下又要他死,也太矛盾,這就是人類最大的通病跟迷惑。
看到這裡,不禁覺得孔子真是偉大,不愧是大覺聖人,早已通達世間人一切缺點。
此外,又另我想到這句「學而不思則惘」。
這句太好解釋了,認真學習固然沒有錯,但沒有經過思考、分析、整理,腦袋一團亂,伋然感到充滿疑惑。
這句相信大家都很有同感吧!
8。有一種法菩薩應離,所謂欲貪。
說到貪,也是修行一大障礙,所謂貪嗔癡三毒,貪排在第一,可見貪的力量有多大。貪財、貪色、貪物、貪權、貪名、貪利...,也是很多人,包括我都有的缺點。
也許你會說,《論語》有提到嗎?其實有,而且還教人要知足、斷捨離。就是下面這句:
子謂衛公子荊,「善居室。始有,曰:『苟合矣。』少有,曰:『苟完矣。』富有,曰:『苟美矣。』」
衛國的公子荊,善於整頓家務,在日常生活開始改善,有一些物質享受時,他覺得差不多夠用了;稍多時,他說差不多完備了;富有時,他說完美了。
你看,這不就在教大家要知足嗎?
有些人,一旦有錢了,卻還要更有錢,東投資、西投資,就是要賺更多錢,何必這麼累呢?生活夠用,可以小享受不就夠了?何必讓心情整天跟著股市走向上下起浮?不如多花時間讀經,得到的法喜肯定比投資賺到的錢,更快樂長久吧?
老子也說:「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 」
貪,並不是好事,反而一連串煩惱就來。
例如時常看到國內外,中樂透的新聞,但中獎者不久卻表示,一點也不快樂,因為常為了錢分配、使用問題,跟家人吵架,朋友也一直借錢或是刻意討好,友誼都慢慢變調。甚至有人擔心,錢太多,會遭到歹徒覬覦。
你看,這樣提心吊膽的生活,還不如不中樂透。
凡事中庸、適度最好。
9。復有一法菩薩應離,所謂憍慢。
這裡的憍,是指「驕傲」的意思。
驕傲,也可以解釋為貢高我慢,這在修行也是大忌,更是世間人通病之一。
很多人覺得我經念這麼多、佛法知識這麼豐富,好像很了不起,然後看不起那些大字不識,只會一句阿彌陀佛的老太婆。
可是,你又哪裡知道,人家不識字的老太婆,搞不好是菩薩或佛來示現的呢?你這一貢高我慢,就造業了,而且還往生不了。
淨空法師說過一個故事,過去在中國國清寺做雜活的豐干、寒山、拾得,他們是在廚房燒火做飯、倒垃圾的,他們的衣服穿得破舊,說的話沒人懂。
但又有誰知道,他們分別是阿彌陀佛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再來的?他們是來世間示現的。
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很多菩薩在裡面「示現」,但我們是凡夫肉胎,完全看不出來,還以為他們是一般人,但其實不是。
所以,不要看不起任何人,即使對方地位比你低,也可能是來示現,令你生活有所體悟的。
我也絕對相信讀經界,有很多菩薩示現,特別是王財貴老師絕對是。
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:「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問題,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。」
所以中華傳統文化,絕對能拯救世界,所以我相信,肯定有佛菩薩再來人,出來推廣、復興這個「救人文化」,大家一定要對傳統文化有信心。
*****
我也愈來愈覺得孔子的偉大,因為他說,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,又說「無友不如己者」。
我自己解釋為,沒有朋友不如我,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。假設一個人再不起眼,但也一定有優點值得我學習,可以當我的老師。
子曰:「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」
君子要氣度寛宏,胸襟廣大,不擺出驕傲或傲慢的態度;小人剛好相反。
君子無眾寡,無小大,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?
君子對待別人的態度,不會因為人數多少、對方地位不同,有所改變,都很尊重,不敢怠慢。
所以,當一個仁人君子,又怎會對別人擺出驕傲的態度呢?
對,A方面他不如你,但B方面也許你不如他,又有什麼感到驕傲的?
對,你是大老闆,有幾十億,賺很多錢,但你不會換電燈開關,還要請水電師傅來處理,請問這樣,你自覺很厲害嗎?
所以,不管身份地位,人人都是平等的,別對他人傲慢!
*****
另外,孔子又說了一句話:
子曰: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已。」
一個人就算有周公的才能,如果驕傲吝嗇,那就不值一提了。
為什麼孔子要說這麼重的話?一個人已經完美如周公,只不過一點驕慢,就不值一觀?
有這麼嚴重嗎?
《尚書》:「惟德動天,無遠弗屆,滿招損,謙受益,時乃天道。」
《易經》: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
你看,天地鬼神、自然道法,都偏好謙虛之人。
《了凡四訓》裡,袁了凡說,他好幾次去參加考試,只要看到貧窮,但很謙虛祥和的讀書人,他必定能考中。因為惟謙受福,只有謙虛的人,可以承受福報!
結果,果然常被袁了凡說中。
所以,驕必敗,謙必勝!
也許有人不服,不相信什麼天道鬼神什麼的,我舉個例子好了。
《三國演義》中,馬謖大意失街亭的故事,大家應該都知道。
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時,要馬謖據守在街亭路口,以防禦曹魏進攻,但馬謖自認飽讀兵書,驕矜狂妄,不聽諸葛亮之言,說什麼路口下寨,無險可依,偏偏要守在對面孤山上,說倘若敵軍來襲,可以憑高視下,勢如破竹。結果,果然被曹魏圍山、斷水源、斷糧,最終馬謖軍不戰自亂,無力還擊,死傷慘重,兵敗而歸。
這就是很典型的驕兵必敗的例子。
其實《三國演義》還有太多這種例子,就不一一說明了。
還有龜兔賽跑的故事。
兔子跟烏龜賽跑,明明兔子一跑就贏,偏偏牠太驕傲,要停下來等烏龜,還不小心睡著,結果緩慢的烏龜最終贏得比賽。
生活中也是,明明離考試只有一星期,卻有人仗著聰明才智,硬是拖到前一天才看書,那不是很驚險嗎?你書看的完嗎?記得熟嗎?
又自恃自己記憶很好,想到的事或是好靈感,不馬上實行或記下,想說等下再做,結果之後再也想不起來。
總之,驕傲實是人類性格中,一大致命缺點。
*****
以上九法(統稱一法),是菩薩所應永離之法。
釋迦牟尼佛後來又說,還有一法菩薩應當護持,就是「非己所安,不加於物」這一法。
這一法若是修的好,自然能圓滿修持菩薩一切戒律,因為你不希望別人對你不好,那你自然不會對別人不好了。
這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,跟孔子說的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是一樣道理。
所以,綜觀整本《論語》,其實深藏佛家修行之道,端看你怎麼思維。真是不可思議,如果真的落實《論語》,或許也能說,是在行菩薩道呢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